返回顶部

热点聚焦

2015IT服务市场深度解读

日期:2024-05-24 点击:     关键词:IT服务市场

2024-05-24

  2015IT服务市场深度解读,最新产业形势、重要趋势和未来商机。CITSA:从最近一些数据看,国内IT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业务量的增长有较大幅度下降。您认为这是短期回调,还是产业宏观形势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武连峰: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对服务外包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所以统计出来的增速数据确实有所下降。如果将服务外包界定的更广义一些,IT服务、BPO、R&D都算上,我看到国内很多服务外包企业还没有被纳入统计。

  从全球趋势看,IT服务和业务服务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IDC现在定义这个市场时,就是把IT服务和业务服务结合在一起。业务服务包括业务咨询、业务流程外包、业务相关的集成服务等,整体叫做全球服务市场。这个市场在2015年总体增长率大约有1%。但是IDC预测,从2014年到2019年,5年的平均增长将有3.5%。这是我们所判断的全球范围内“IT服务+业务服务”的大势。全球看2015年之所以出现只有1%增长这样的低点,主要因为日本、中东、非洲等下降比较多,加拿大增长也放缓,但是美国增长依然有3%-4%。

  从全球趋势看,一是IT服务和业务服务走向融合趋势,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第三平台(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驱动全球整体服务市场增长。全球IT市场增长(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大约4%-5%,但是第三平台的增长(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达到10%以上。去掉第三平台的传统IT增长可能是0,甚至是负值。所以我们看到第三平台正在驱动整个IT市场增长。三是云服务对传统服务形成了比较大的挑战。全球在云相关的投资整体增长大约10%-15%,中国的增长超过20%。

  再从中国来看,IDC今年4月份出的关于IT服务的报告,有几个关键点可以关注。

  第一,中国IT服务市场依然是一个高速增长市场。IDC所定义的IT服务比国内传统的定义更广义。在IDC报告里,神州数码、IBM、华为、埃森哲,都归为IT服务商。我们把IT服务分成三类,分别是:基于项目、外包、支持和培训。从我们的角度看,中国的IT服务市场2014年增长14.2%。预计2014-2019年年均增长13.3%,其中基于项目的增长13.2%; 外包服务18.3%;支持和培训类增长9.9%。外包服务类依然增长最快。

  第二,和全球市场类似,在中国也是第三平台在驱动着整个IT市场的增长。此外,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企业级市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的云服务,也属于广义的外包服务范畴。

  第三,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会带来比较大的商机。7月4号,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重要行动中有11项内容,涉及到十几个行业。我们测算,未来三到五年内国家投入加上引导的社会资金投入,总计会超过5万亿,对软件和服务外包是一个重大利好。

  第四,云服务对传统IT服务市场会构成比较大的威胁。我们以智慧城市建设来看,以前IT服务厂商帮一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完之后提供运营服务。但是现在,阿里巴巴已经和国内18个城市签约(可能具体落地的没那么多),地方政府不用再搭建相关系统,可以直接购买云服务。

  第五,中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去“IOE”要求,对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压力。现在很多大型国企、政府部门,都在去“IOE”,这给国外大型IT服务供应商带来压力,但是对国内企业是利好。

  CITSA: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产业生态,如中软国际的“解放号”平台,神州信息打造IT服务产业生态等等。您对业内企业积极打造产业生态的做法怎么看?

  武连峰:国内很多服务提供商都在积极转型,规模稍大的公司都试图整合外部可利用的资源。比如中软国际做“解放号”平台,采用众包方式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其实软通动力也有类似项目,只是没有对外发布。神州信息也在建立自己生态。还有东软打造软件平台,通过平台把自己的核心知识知识产权化,他们叫“IP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以后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二是通过资产累积实现价值提升。

  未来平台化、生态化是大的趋势,部分细分环节,如系统开发、测试、维护等,生存会越来越困难。现在还谈不上哪家公司转型成功,东软的产业布局相对较早。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中软国际其实布局才一两年时间。有一点对他们会有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未来互联网公司控制了“C端”之后,他们一定会向“B端”渗透,进而会采取“B2B2C”的策略。他们服务的很多用户可能是B,B用户可能针对的是C,也就是类似于政府、医疗、教育。比如阿里给企业提供云服务,提供服务时可以把C吸引过来,流量用户粘性越好,做B端越给力。所以只要掌握C端,不管政府、教育、医疗的B端都可以做。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在广泛布局跟C相关的产业链,地图、网上医院、政府服务、在线教育等等,跟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相关。它在吸引每个C,跟C的粘性越强,最后落在B上越有优势,这对于传统的外包商形成比较大的挑战。腾讯的城市服务,水、电、煤气的缴费,医疗挂号,都可以通过微信实现,现在上海、深圳已经有落地,这对于政府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一个潜在威胁。当然,腾讯目前主要还是做接口,后边的解决方案还是传统厂商来做。如何合作做这个接口,做好相互之间的配合很关键。

  CITSA: 现在有个说法,“未来没有大的公司,只有大的平台”。我们现在也看到平台化趋势很明显,在很多垂直领域和行业,都有领头企业在做平台。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武连峰:未来“平台为王”的趋势确实很明显。企业通过平台战略能够整合所有的厂商,包括IT应用厂商、软件平台厂商、广告商、服务商、产品供应商等等。

  IDC研究认为:第一,未来全球范围内的公有云平台不会很多,可能也就是十几家,甚至少于十家,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苏宁等是中国企业,国外的有微软(Azure)、亚马逊(AWS)、谷歌、IBM等。现在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比较清晰,很难再出现一家企业能跟谷歌、亚马逊、腾讯、百度去竞争。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机会实在太小。第二,关于行业平台,例如用友的会计家园和易代帐平台、金蝶企业ERP云服务平台、东软UniEAP业务基础平台和SaCa云应用平台、海尔的开放创新平台、以及通用电气Predix物联网平台等等,都是结合用户及上游合作伙伴、供应链等等打造行业平台。这种平台能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用户粘性更强,资源整合能力也会更强,能在产业链上形成主导。

  现在行业平台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平台一旦做成,用户规模可达到上千万,甚至上亿,后来者再想颠覆就会特别困难。所以很多公司现在都不惜巨资投入,打造平台。各种平台的功能不同,差异也比较大。有些平台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有些针对C用户,有些是用于整合资源,有些是针对创客和合作伙伴。

  CITSA:您认为IT服务行业现在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

  武连峰:我认为IT服务行业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一是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第三平台,还有基于第三平台上的六个创新加速器,包括:机器人、3D打印、自然语音接口、物联网、下一代网络安全、认知系统。这六项创新技术和IT服务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强调未来所有公司都会变成技术公司,没有技术未来可能很难生存。

  第二个趋势是云端交付。未来企业的大量业务都会往云上转,或者往平台上转。其实平台也是云,例如一些行业云。例如政府建立一个医疗云,主要服务于一个城市的医疗卫生系统和所有医院。这时说它是公有云或私有云都不合适,可以叫做行业云。

  第三个趋势是IT和业务相互融合,解决方案和行业相互融合。服务供应商一定要深入行业,加深自己在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把产品和服务嵌到行业的核心流程中,才具备不可替代性。

  第四个趋势是服务的解决方案化和平台化。很多服务内容慢慢把它解决方案化、平台化,就不再提供碎片似的服务。以平台化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定价模式。原来的定价模式,IDC把他叫做智慧定价(Smart Pricing),现在叫做产出经济(Outcome Economy)。比如:传统上,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行业用户的外包业务,以商定好的价格进行项目开发或提供运营服务。在产出经济定价模式下,要看服务外包企业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由此产生的收益是什么。外包服务企业的收入来至于所服务项目溢出收益或所节约成本的提成。这将真正体现服务商的价值。

  第五个趋势是在资本市场的并购整合未来还会持续发生。先行上市的公司,在资本市场融到资之后,为了发挥资本优势,获得更好发展,一定会在市场上寻求收购更多创新类公司,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中小公司如果在细分市场做的特别专、技术壁垒足够高,一般也都会谋求自己上市或被别人并购。

  CITSA:从行业和技术应用这两个角度看,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商机爆发点?

  武连峰:技术角度看有两点:第一点,第三平台以及基于第三平台的六大创新加速器会引领行业发展,其中有大量的商机出现;第二点,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也有大量商机爆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这几项技术相互结合应用,现在还远远没有成熟。虽然现在很热门,但真正能应用好的不是很多,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六大创新加速器在未来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以机器人为例,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自动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但是现在很多餐厅也开始使用机器人,能够提升客户体验。未来在家庭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也会大量应用机器人,都是跟个人、家庭直接相关,其中的市场非常大。这个市场对应到IT服务,也会产生大量的商机。

  从行业角度看,我觉得有三点要重点关注:

  一是在中国市场基于人口红利的行业,如医疗、教育、养老、金融、健康管理等等。B2B2C类的,从资本市场看也长期看好,虽然当前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因为有巨大的成长性,可以进行长期布局。

  二是基于中国产业升级,重点是“中国制造2025”的10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这10个领域是国家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和IT相关的商机很大。

  三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基础设施行业。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底公布了在建和计划投建的七大重点工程包,到2016年将总投入10万亿。这7大工程包包括: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等,其中也会产生大量的IT服务机会。

  CITSA: 现在的市场格局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也在转型竞争中逐渐分化,有些将胜出,有些慢慢将被淘汰。您认为哪些企业在分化竞争中会有更大的胜出机会?

  武连峰:首先,已经上市的企业资本力量比较强,在未来收购整合时会有优势。第二,在某一方面具有核心技术,能形成很高的门槛。这类公司在发展中可能会自己寻求上市或被其他更有实力的公司并购。第三,管理团队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因为未来的市场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有国际化眼光和视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开拓和资源配置,会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们看到博彦科技的总裁王斌,现在经常待在美国,就是在形成全球化视野和服务能力。第三,具有互联网思维。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C端的需求点,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潜力的。未来很多公司都会进行数字化转型,核心包括用户体验、灵活的业务流程、智慧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模式,这些都需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打造。第四,具有解决方案化和平台化的条件和能力。这需要企业一把手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眼光来做。

  以上几点,比较好的企业会具备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太可能一家公司在这几方面全都具备。

  CITSA:现在创新创业的浪潮很火热。您认为国家推行创新创业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您对其中的利弊怎么看?

  武连峰:我认为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最重要的考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是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降低公司成立门槛,鼓励老师停薪留职创业,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都是很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对政府来讲,其中也有风险,创业的成功率1%不到,风险很大。我们联盟也有专家呼吁,创业可以,但是要控制风险,量力而为,千万不能把父母的养老钱给赔进去。从长远看,我个人是支持这个政策的。在创新方面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我们的教育体制、承担风险能力、资本市场的支持、政府管理,等等创新环境不是很好。现在国家这样倡导,首先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这对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有帮助的。创业者第一天就要考虑市场需求,必须考虑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市场,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倒闭,这对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或培养中国人的创新意识也是有帮助的。

  这些创新创业类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会倒逼传统IT服务商升级。我在一次会上曾给大家介绍过9-10家公司,基本上都是传统企业没听到过的小公司。这些公司成长时间很短,都是在某一个点切入,比如协同类、知识管理类,一旦被他切入进去,原来传统服务商在这块的市场基本就没了。这类创新公司越来越多,每个小公司都有很多创新想法,这就会倒逼大企业转型升级,也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三年可能会死掉一半。大浪淘沙之后,其中真有好的企业,他们会成为传统IT服务商收购和合作的对象,这也是好事。总之,如果创新创业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对于解决就业,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来源:互联网

400-0806-056